海上核電站又稱海上浮動核電站。中國致力于建設海洋強國,而海上核電站有利于中國對海洋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利用,有“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的優勢。
我國海洋面積廣闊、資源豐富,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能源需求旺盛。核能作為清潔、安全、經濟的能源,在海洋工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小堆更被看做應用主力。隨著島嶼供電、深水遠程補給、深海原油開采等產生的能源需求問題日漸顯現,海上浮動核電站逐步進入人們的視線。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院長鄭明光認為,“小型反應堆將是未來核電發展的方向。其中,海上浮動堆、核動力平臺對于海岸線漫長的中國而言,市場前景廣闊,將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可以說,“海上核電站”作為一種新型的能源供給方式,已日漸成型。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將小型核反應堆定義為發電功率小于300兆瓦的核反應堆動力裝置,簡稱小型堆。根據不同用戶需求,小堆分為陸上固定小堆和海上浮動堆兩種形式。
海上核電站大多是以成熟的大型陸上商用壓水堆核電站為參考,基于成熟的核電裝備技術,結合成熟的海洋設施技術,開發的滿足最高核安全要求和海洋用戶需求的分布式海洋綜合能源系統。其工作原理是,把核反應堆安置在船舶上,由船舶開往那些需要電源的海洋。海上核電站在國內屬于首創,盡管中國核動力平臺的研發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已擁有多艘核動力艦船,民用核動力船舶建造尚無先例。
由于陸地環境和海洋環境存在巨大差異,相關的技術要求自然有異。基于海洋的特殊環境,海上核電站的反應堆結構緊湊、重量集中、重心低、抗傾斜,搖擺能力和抗沖能力強。在設計時,反應堆充分考慮海上臺風、海冰、雪載荷等對核動力裝置的影響。
安全性更是重中之重,因為核反應堆釋放的能量巨大。美國人曾在半個世紀前做過一個狂野的試驗——把核動力用到宇宙飛船身上。理論上,一艘配備核動力的超級飛船的飛行速度能夠達到光速的1/10。但這個狂野的試驗因為會在實際應用中危及人類的生命而被叫停。與這種危險的試驗不同,一艘使用核動力的船艦,只要帶上10千克鈾就相當于帶上25000噸標準煤。
與陸上核電站一樣,海上核電站必須滿足國標對放射性排放的要求。從中國核電站多年的運營經驗來看,國內核反應堆的技術是安全可靠的。而海上核電站反應堆技術,則是基于陸上核電站反應堆技術改進而來的。
此外,海上核電站的一大特點是,可以在浩瀚的海洋之中自由移動,有“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的優勢。它既可以為近岸的大型港口工業基地提供電力,也可以為遠洋作業的海上石油、天然氣開采平臺提供電力。
要實現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海上能源供給問題,而海上核電站“是徹底解決我國近海、遠海及島礁等地區穩定能源供應的重要途徑”。
陸上反應堆的正式開建是以澆注第一罐混凝土(FCD)為標志的,而海上小型堆則不同。由于海上核電站建造主要是船體平臺的建造、設備的安裝等,不包含土建工程,因此不會有澆灌混凝土,也就不會有FCD。船體平臺建造周期通常比較短,而對海上核電站建造工期影響最大的還是反應堆主設備的制造周期。
按照業內的預計,海上核電站實現批量建設后,預計每座海洋核動力平臺(即海上核電站)的投資約為20億元。20座海洋核動力平臺總造價大約為400億元,比打造一個航母艦隊的造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