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曹軍驥、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杰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ames Hansen、麻省理工學院教授Richard Leste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Per Peterson等學者合作,在《科學》雜志上共同探討了當前世界面臨的氣候變暖、能源短缺及中國面臨的大氣污染等問題,探討核能這種低碳能源對解決這些挑戰所能作出貢獻的可能性,希望經過中美兩國各方面專家的共同努力加速兩國乃至世界核能利用。
專家指出,中美是能源消耗大國,也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此同時,空氣污染成為當前中國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因此中美雙方在核能上的合作不僅能加快雙方核能技術的發展,為兩國乃至世界核能利用作出突出貢獻,也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解決空氣污染提供重要的能源替代選擇。
中外科學家探討的主題還涉及了如何提高(反應堆)規模性建設速度、相關經濟問題、核廢料處理、水資源利用以及核反應堆的安全特點等。論文提出如何通過實際行動讓兩國官方和非官方參與者展開合作、互信互認,共同提高核能的可行性并讓其成為更合適的能源選擇。
曹軍驥等人建議,未來中美相關合作內容應包括實驗項目場地篩選、聯合開發先進核能技術及未來能源結構的發展趨勢等。他們還提出,兩國迅速普及核能需要制定時間框架,強化核能技術研發和生產上的合作。在中美之間建立更密切的合作有巨大的潛在價值,這不僅對政府和科學家有重要意義,還為兩國的創新者提供了寶貴的合作機會。兩國間目前存在的差異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合作的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