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我國政府發表《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全文見第十二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胡凱紅,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許達哲就《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有關情況答記者問。
我國與世界核電大國技術發展同步
“《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是我國在涉核領域發表的第一部白皮書。”胡凱紅表示,白皮書從核能發展與核應急基本形勢、核應急方針政策、核應急一案三制建設、核應急能力建設與保持、核事故應對處置主要措施、核應急演習演練、培訓與公眾溝通、核應急科技創新、核應急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全面集中地介紹了中國在核應急領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重要進展。
許達哲表示,核電是一種清潔、高效、優質的綠色能源,發展核電是中國核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中國大陸運行的核電機組30臺,總裝機容量2831萬千瓦,在建的核電機組24臺,總裝機容量2672萬千瓦。2015年,我國批復建設8臺核電機組,開工建設6臺,投入運行8臺,其中投入商業運行的6臺。
“中國與世界核電大國技術發展是同步的。”許達哲說,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主要采用二代和二代+技術,在建的逐漸向三代技術轉變。華龍一號機組在世界上得到認可,第四代核電機組也在研發中,高溫氣冷堆建設順利。
福島事故會不會延緩核電項目的批準步伐?許達哲表示,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我國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在2011年到2014年,放緩了在建項目的批復速度。“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在運、在建的核島進行了安全大檢查;制定最嚴格的安全標準,采用先進成熟的技術、安全可靠的標準、科學規范的管理、準備充分的應急;與國際標準對接,全面改進國家核應急準備與響應工作,也要求各核設施運營單位按照新標準完善應急措施;建立健全國家核應急綜合體系,在提高核電本質安全度的同時做好核應急的充分準備。”
“我國在建核電機組在世界上是最多的,實際運行的占第四位。到2020年,我國核電將達到運營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的計劃目標。”許達哲說。
組建25支專業核應急救援分隊
“我國已經組建了25支專業核應急救援分隊,共計1300余人;在此基礎上,還要組建國家核事故應急救援隊。”許達哲介紹說,320人的中國核事故應急救援隊已經政府批準組建,將參與國際救援工作。
應急體系如何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許達哲表示,核安全有多道防線,核應急是最后一道防線。政府考慮最多的就是公眾的安全、公眾的疏散、信息的發布。最重要的是提高核電建設本質的安全度,用創新的理念、安全可靠的標準、先進成熟的技術和裝備來保證事故不會發生。
“隨著中國核電規模不斷擴大,在建、在運核電機組數量不斷增多,核應急工作的憂患意識必須加強。有關方面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把核應急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向公眾普及核能相關知識,包括安全知識、應急措施。”許達哲說。
針對建設和部署海上核電站的安全性隱憂,許達哲回應:我國正在規劃建立的海上浮動電站將經過嚴格而科學的論證。“中國一定要充分挖掘利用海洋資源,在周邊海域開發海洋資源,造福人類。但是中國首先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在堅持安全為前提的條件下發展核能。”
朝鮮1月6日進行第四次核試驗,會不會影響中國的環境和公眾健康?許達哲表示,朝鮮進行核試驗后,我國核應急協調委員會當即作出部署,開展工作,包括環保、醫療、地震、氣象各方面的行動,判斷朝鮮第四次核試驗對中國的環境和公眾不會造成大的影響。“我們對周邊國家的涉核活動是關切的。環保部門在整個核應急體系中積極工作,對環境開展監測,到現在為止事實證明朝鮮第四次核試驗未對中國的環境和公眾帶來影響。”